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

[攝影][雜感]雪梨街頭一家人。國際人。

family一家人

這是很平凡的一家人,爸爸媽媽和女兒,左後方那位女士大概是路人甲。

小女生很可愛,臉蛋紅撲撲,還待了一頂粉紅帽,條紋褲最近正流行(我從喬伊蘇和昭恩的shimano那兒學到的)。但是仔細看的話,眼神是有點迷惘的。

未來,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呢?


作為半個國際人(我也不知道比例要怎麼算,總之是胡亂給個數字),我相信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潮流是很難抵擋的,雖然然也許在這個大潮流之下會偶爾看見逆流或是個別落後的區域,但是在我有生之年,這個力量應該會是這段歷史裡頭很重要的一部份,甚至是核心的部份。

出國,坐飛機,國際機場,連結機場與都市的高速公路,大都市,連鎖飯店,這些東西其實在各個國家之間的差異是不大的,也許語文不同,但是你總能找到一些類似的地方。國際人在他鄉奔波,這些全世界都差不多的東西,也許就成為了另一種故鄉。

前兩天,在晶華酒店的大廳待了一會兒,有日本團在旁邊集合,對面的亞裔女孩子打電話回家,旁邊一個看起來在外商工作的先生忙著打電話回office,一時之間,我竟然分不清,我是在故鄉,還是他鄉。


星期三又要出發了,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呢。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攝影][觀點]相機和死亡筆記本的後頭有什麼

in front of something路克在後頭

這張照片是在去年九月攝於凱達格蘭大道。在倒扁反貪腐活動開始以前,我從來沒有注意到市面上有這麼多鮮紅的衣服。現在回頭看倒扁,我認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兩件事,一個是紅衣,另一個是九月十五的圍城,相比之下,其他的花招都可以不論。

言歸正傳,這張照片的背景大家認識嗎?如果看過死亡筆記本(Death Note)的人也許可以發出會心一笑吧。這是死亡筆記本電影的車廂廣告,一輛公車剛好經過這位攝影朋友的背後,我抓住公車經過的那一瞬間,留下了這張照片。

如果您沒有看過死亡筆記本,Wikipdia的死亡筆記本條目可以提供您完整的資訊。

故事的大綱是這樣:日本少年夜神月撿到了屬於死神路克的死亡筆記本,在這本筆記被寫下姓名者都會死於非命。夜神月先是用這本筆記殺了許多歹徒,深獲輿論的好評,但是後來因為警方的追查,為了掩飾自己的身分,殺戮的對象開始延伸到調查的一方,包括有名的少年偵探L。故事的結局是月為了掩飾自己的身分,終究走火入魔而死。這張照片的背景,左邊是少年夜神月,右邊的怪臉屬於愛吃蘋果的死神路克。

少年獲得了筆記本,就有如潘朵拉的盒子一般,一旦打開,難以收場。筆記本賦予少年難以想像的力量,從此沉溺日深,終至不可自拔。筆記本就像一把兩面刃,可以傷人,一個不小心,也會傷到自己。

相機和筆記本也有類似之處,它讓我們寫下身邊的人事物,在一瞬之間。夜神月為了繼續持有和使用筆記本、為了繼續擁有制裁行動帶來的越來越巨大的掌聲,花了無數的心血和算計。喜歡照片的朋友們,也有許多人為了得到美好的畫面四處奔波,或是為了獲得網友的掌聲而花下時間和心力在後製作,以及購買新器材。

掌聲、人氣、以及虛榮,帶來比筆記本更大的危險。


殺君馬者道旁兒。



相機就像筆記本,不只對持有的人產生影響,也對他人產生影響。

相機的持有者和被攝者之間,經常會產生一種不對稱的關係,這尤其發生在攝影對象不想入鏡的情況下。上述的情況最常見、張力最大的例子,就是媒體的攝影記者和某些新聞焦點人物,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包括陳水扁總統的女兒陳幸妤,當然也包括狗仔隊追逐的眾多對象。

這種現象難道只發生在攝影記者身上嗎?當我們的相機越先進,望遠鏡頭的倍數越大,我們的目光能夠投射的範圍也就越廣。相機就好像一頭吃不飽的魔獸,不斷把身邊的畫面吞噬,再吞噬,相機內建的人工快門聲就是愉悅的安魂曲。

我雖然相信天地萬物皆可入鏡,但是我認為我們心中都應該要有一把尺,而每個人的刻度或有不同。

我個人的判準是,若是換成我是被攝影的對象,我對於被拍攝會感到不愉快的時候,我就不按快門。


我個人認同的攝影精神,本質應該是紀錄,而不是狩獵。

紀錄是一個相對被動的行為,一個收納的過程;狩獵是一個相對主動的行為,一個攫取的過程。


最重要的差異是,紀錄不會流血,但是狩獵會。




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攝影][評論]士東市場的禁止停車塗鴉

graffiti stop prohibition禁停塗鴉

塗鴉塗到交通號誌頭上了,這也未免太囂張。

這個號誌就在士東市場靠近大葉高島屋這頭的士東路大門附近,整座號誌一看就是年久失修的感覺,斑駁鏽蝕,旁邊還被樹給圍住了,真不知道是不是還在交通局的維修名單裡頭。再加上這個鬼塗鴉,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我很討厭塗鴉,只要是塗在公共領域或是一看就知道沒有經過同意的塗鴉,我就生氣。

對,我沒有修養,但是我就是生氣。

我知道左派對於塗鴉有一大堆理論,但是我就是討厭在別人頭上大便的傢伙,不管那大便是臭還是香。有種就自己噴在自己頭上,噴漆噴到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我都不會理你。

我自認不是個民族主義者,但是我看到標誌上頭那幾個鬼英文我只有更生氣。死老外有種滾回自己家鄉去塗鴉,把壞習慣壞行為帶到台灣,去死吧你。

塗鴉有個通則,就是柿子挑軟的吃,越是髒亂窮困黑暗的地方,塗鴉越多。真是要挑戰霸權父權那就去白宮啊,別淨找一些容易下手的地方,那個叫做沒品,左派無政府口號叫好玩的。

我知道市政府有個市容查報可以舉報各種事務,我剛才去報了。

查報序號: 09603-005185
查報日期: 96年3月18日
大類: 交通號(標)誌、標線之修復及移除廢棄交通號誌事項
細類: 交通標誌(桿)故障設施修復
權責單位: 交工處
收件期限: 096年03月21日(查報起3天內)
案件摘要: 士東市場在士東路的門口禁停號誌遭人塗鴉。
案件內容描述:
地點: 士東市場在士東路的門口,靠近大葉高島屋。 建議事項:盡速移除塗鴉並修復禁停號誌。


奇怪的是,好像已經很久了吧,怎麼沒有人反應一下呢?


環境要靠大家來維護,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有智慧的羊團結起來,絕對勝過獅子,大野狼也不會是我們的對手。



台北市市容查報


CGS轉載的狼與獅子的測驗

(3/26補充:根據市容查報的處理狀態報告,拼穀3/18投訴,3/19交工處收件,3/21交工處認定該號誌是市場管理處自行設立,所以退回區公所請市場管理處處理。區公所已經接到這個皮球超過五天了,且讓我們拭目以待這個案子要多久才能結案。)





2007年3月16日 星期五

[攝影]士東市場的苦瓜

bitter mellon苦瓜

我從小就喜歡綠色,綠色給我安全和平靜的感覺。

翠玉苦瓜,綠得發亮,靜靜的躺著。

很巧的是,後頭的瓶蓋紅豔豔,作背景剛好。

這家蔬果汁店"草歌",剛好在有名的阿吉師壽司對面,他們家現打的果汁蠻好喝的。





除了比較硬的論述文章,還有不想放在無名的一些感想或是碎碎念以外,我也會不定期放些無名沒有登的照片,大致上以單篇單張照片為原則,嘗試和無名主站不同的路線。

如果無名的攝影作品網誌是大拼盤的話,那這兒的攝影網誌就是小菜。

2007年3月10日 星期六

[評論]A片、八點檔、鋼管舞 - 從新竹某國小性侵害案談資訊分級與社會責任

uncensored保證一刀未剪


durable讓你一次看久久


這兩張照片是我在台北市街頭拍的,背景是一家書店,就在捷運出口附近的大馬路上。這些文字在廣告些什麼,我想應該不需要解釋。我想用照片說明的是,就在你我的身邊,有很多應該要根據年齡分級管理的資訊內容,其實是隨手可得的。

買A片,至少還需要看得懂中文字,了解什麼叫做無碼、一刀未剪,而且還要付錢以及面對老闆;但是在很多小朋友的家裏頭,只要懂得開電視,就能看到各種不應該看到的色情和暴力畫面。

我記得大學的心理學,曾經說過一個實驗,小朋友在螢幕上看大人毆打不倒翁,後來遇到了不倒翁就依樣畫葫蘆。這個實驗和其他實驗說明了小朋友是非常容易從觀察到的世界學習的,包括了真實的世界和螢幕上的世界。也因為這些實驗,促成了美國的電影分級制度。

台灣不是沒有分級制度,但是我所了解的是,不論在電影院或是家庭中,這個分級的規定經常被藐視。兩三年前,我曾經聽說,有幼稚園的小朋友經常有意無意做出某些猥褻的動作,造成老師們很大的困擾,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們在家裡經常和祖父一起看A片。我不了解這位先生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帶著孫子孫女一起"同樂"。

最近台灣爆發了一件聳人聽聞的事:新竹有一位五年級的女童,在國小廁所被國中男生性侵害,而且旁邊還有好幾位男同學圍觀。據稱這些男生在偵訊過程中,渾然不知自己做的是什麼大錯事,還辯稱大家說好了輸球要賠錢,女生沒錢賠,所以叫她用這種方式"補償"。我看到這篇報導的時候非常憤怒,是什麼樣的社會、什麼樣的環境,教養出這樣的小孩。

不適合小孩觀看的資訊,難道只有鎖碼頻道才有嗎?晚上八點的連續劇,出現各種暴力鏡頭的機會,一點兒也不低。我沒有看過有名的台灣霹靂火,但是連播好幾年的意難忘,我是領教到了。不論是言語的暴力或是肢體的暴力,要什麼有什麼。從小看這種節目長大的小孩,怎麼不會學到用暴力脅迫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呢?

為什麼有那麼多小孩和家長一起看這些他們不該看的節目?因為家長根本不以為意。

我再舉鋼管舞作例子。傳統喜慶宴會,甚至包括某些廟會,都可以看到電子琴花車的蹤影,常常在酒酣耳熱之際,鋼管舞或是脫衣舞就上場了。根據沒有清場行為來判斷,主辦單位似乎認為這些活動是老少咸宜的。前陣子還聽朋友說,他們參觀荷蘭的紅燈區,有個團員居然帶著自己的小朋友同遊。小朋友問爸爸"那些女生為什麼只穿內衣",這個老兄居然臉不紅氣不喘的說"因為她們在賣家具"。試問,這是什麼樣的身教?


我認為,電視電影的分級以及媒體監督的工作不但需要加強,而且要落實,這不但需要公部門的努力,也需要家長的配合。我們不但要管好我們孩子面前的螢幕,也要管好他們不斷觀察著的這個社會。

如果我們繼續讓小男生跟父執輩一塊兒看著鋼管女郎輕解羅衫,我們就必須共同承擔這個男生脅迫同學脫褲子的代價。


身教重於言教。


要教好我們的孩子,所有的公民都有責任。



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評論]菁英高中不應該為學區開小門

2006-02-09植物園 016建中與壽桃

這兩天讀到十二年國教的新聞,其中有些政策我相當欣賞,例如排富的私校學費補貼、就具有鼓勵經濟弱勢學生繼續就讀的精神;但是,這篇評論的重點放在我非常反對的"菁英高中兼收學區生"。

上面這張照片是我翻了整整一年的照片找出來的建中照片。就最近三十年的表現而論,建中身為全台第一明星高中的地位應該是無庸置疑的。既然要討論菁英高中的問題,就拿建中的紅樓來做這篇文章的置頂照片。如果仔細看的話,可以看到去年慶祝建中六十年的壽桃。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

目前高中採取的大招生區制,把全台灣分成十五個分發區,學生在各自的招生區內申請或是分發。目前十二年國教傾向採用的作法,是把學區縮小,根據教育部次長吳財順所說,將會介於目前的十五區和四百七十一區(目前全國高中職的總數)之間;每個學區內部的學校除了招收學區內的學生之外,如果經教育部核准,也可以提出各校的發展特色跨學區招生。關於細節的部份,教育部的說法在這幾天已經變了非常多次,但是我可以確定教育部對於菁英高中(就是目前高升學率的幾家明星高中,據說有二十四所)招生的看法,是採取跨學區與學區內招生的雙軌制,這是我非常反對的作法。

首先,不論是不是菁英高中,我都反對用學區做為入學的標準或是標準之一。

我的看法是,既然十二年國教是義務教育延伸為十二年,那麼根據義務教育的精神,是不應該有學區的。

義務教育的精神是,只要你想讀書,國家就提供你學校念。這個精神如果推到極致,是不應該有學區的,你想要念什麼學校都可以。那麼,為什麼要有學區呢?說好聽一點,是國家想要減輕學生通學的時間與壓力,講實在一點,是因為有太多人想要念某些特定學校,明星學校塞不下(目前國中國小仍然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國家擺不平,只好硬找出個理由。國中國小沒有聯考或是基測這種聯合考試,所以學籍所在地(理論上是住家所在地,也就是家離學校的距離)是能夠找出的標準裡頭最能夠被接受的了,因為說起來好聽,也容易被有權或是有錢的人接受。經濟學的基本法則嘛,物以稀為貴,明星國中國小的學區房價上漲,有錢的人就可以花錢買到就學權,有辦法的人就可以把小孩寄籍在朋友或是機關裡頭,今天的新聞說連總統府都有幽靈人口呢。舉個實例吧,我念國中的時候,有個朋友"住"在學校旁邊的里長家,跟他"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同學一共有三十多個,可以裝得下半間教室了。這樣對不對呢?

國中小解決明星國中小供不應求的作法是學籍與學區,到目前為止解決高中入學的問題是靠考試成績或是其他的才藝表現。

如果仔細注意一下,其實目前的高中入學,同樣混用了學區的作法。例如說,你住在新竹,如果不來台北考試的話(相對的,因為考試是同一天,你也就放棄了在新竹就學的機會),不管你分數多高,你都和建中北一女無緣。

如果教育部維持菁英高中這個概念,那麼我的建議是全台菁英高中依照考試成績或是才藝表現開放申請分發。既然台大招收全台灣的學生,為什麼有許多國中畢業生沒有申請建中的權利?教育部憑什麼說,因為替小朋友著想,所以畫了一個圈圈,圈圈以外的學校連想都不必想?

既然學區的作法本來就不符合義務教育的精神,所以不論是不是菁英高中,我都不贊成用學區制。


再者,基於公平的原則,我反對菁英高中採取跨區與學區內招生雙軌制。

以目前的狀況來估計,如果建中這類的明星學校採雙軌制招生,那麼兩制招進來學生的最低分(不管是用學測分數或是加上各種才藝表現的加權,一定有總分)一定有差異,而且幾乎可以斷定是學區內的最低分比較低。這代表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你的父母有錢(買學區內的房子)或是有朋友(寄籍在學區內),那麼你就有機會插隊進建中。換言之,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視為用金錢買分數,或是用權勢與人際網路換分數。請大家們心自問,這樣公平嗎?

其實,如果從短視的經濟利益角度來看,我個人是應該要支持雙軌制的,因為我家幾乎可以確定是在建中北一女學區。只要學區一確定,房價必漲,我如果有小孩的話必然佔到便宜,還可以借朋友寄籍,乍看之下,真是賺翻了。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這樣說吧,從雙軌制佔到便宜的是有錢有勢的家庭,這些家庭是目前社會的既得利益者與優勢族群。菁英高中的學生證,可以說是將來高社經地位的入場券,如果這個原本促進社會階級流動性的管道被優勢族群用不正當的手法竊取(在這裡就是雙軌制),那麼對於弱勢族群是不公的,對於社會的階級流動性也是不利的。當有才能的人只是因為生錯家庭而失去將他的能力發揮到極限的機會時,不僅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國家社會的不幸。

我認為優勢族群不應該再因為社經地位而受到更進一步的保護,所以我反對菁英高中入學採取跨學區與學區內的雙軌制。


綜合以上的論述,我反對菁英高中雙軌入學制有兩個主要理由。第一,我認為基於義務教育的精神,所有的高中都不應該採取學區制,包括菁英高中在內。第二,我認為菁英高中採取跨學區與學區內申請入學的雙軌制,將會造成優勢族群(有錢買學區內房屋或是有人際網路提供寄籍者)在入學機會上的額外優勢,剝奪了弱勢族群的教育機會,不利於社會階級間的流動性,不符合公平正義的精神。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個人的看法,更希望最終能夠影響教育部的決策,歡迎大家轉載引用。

bwPingu 敬上 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