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pla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pla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攝影][台北]玩捷運IC代幣的可愛小女孩們。

寄件者 2011 Taipei

兩週前在捷運台北車站B2東南側的售票處遇到這兩個可愛的小女孩蹲在地上玩藍色的捷運IC代幣XD

大概是幼稚園或是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吧,什麼都能玩,哪裡都能玩,真好。我真沒想過,捷運代幣也能當作銅板玩兒。


在旁邊拍了一會兒,也稍微看了一會兒,對於他們倆的遊戲規則不是很有把握,感覺像是比正反面之類的。平常很少用到代幣,也沒有特別留心過這東西有沒有分面,剛才用Google圖片查了查,捷運代幣還真是有分正反面的,一面寫著中英文單程票,另一面是捷運的標誌,網路上樂於和大家分享各種訊息的好人還真多。


加油加油!

左邊小女生的肢體語言讚!


寄件者 2011 Taipei

笑嘻嘻。




寄件者 2011 Taipei

關心。





寄件者 2011 Taipei

下好離手。







寄件者 2011 Taipei

好玩。

換個構圖方式。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攝影][奈良]擲瓶,兄弟。

寄件者 2008 Nara

這三張照片是去年夏天在奈良的法隆寺拍的,先前經過裁切的作品放在[攝影][奈良]窗櫺,兄弟這一篇,今天把原圖貼出來。

對這幾張照片來說,其實我自己也很難判定裁切前後孰優孰劣。就歷史的演進來說,有些人抱持著按下快門就是作品構圖完成的看法,也有些人覺得後製才是王道;我個人目前不覺得這是個能夠討論出真理的問題。

如果從flickr的點擊率來看的話,通常這種人像的照片,主體占畫面的比例大致上和點擊率呈正比;但是我實在不認為,主體越大的照片就一定越好。我覺得點擊率只是呈現了flickr使用者和載體本身特性所產生的一種現象,市場偏好是一回事,攝影者還是要想清楚自己的美感喜好。


兄弟。



寄件者 2008 Nara

擲瓶遊戲。


寄件者 2008 Nara

行進。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攝影][奈良]窗櫺,兄弟。

寄件者 2008 Nara

我那時候人在法隆寺的迴廊裡頭,隔著窗櫺看到外面有兩個小男生在玩,看著看著、瞬間意識到有拍出好照片的機會、馬上抓起相機按快門,一共拍了三張,經過裁圖處理、選出這兩張照片。

我覺得構圖和剪裁本身實在是非常主觀的一件事,其實有時候根本無法確定到底應該怎麼裁切才對,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雖然原圖可能包括了一些主題以外的元素、但是也自有其特殊之處,讓人不知如何取捨。

美感這種東西,還真是主觀。例如下面這張圖,我原本想把最上面一部份裁掉,但是後來還是決定採取保留的作法,雖然這樣看起來線條比較亂、但是卻提供了一個額外的框架。

我覺得這兩張照片蠻有趣的,過幾天看看能不能裁出不同的感覺來。

寄件者 2008 Nara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攝影][美瑛]獵蜻蜓。

寄件者 2008 Hokkaido

在美瑛鄉間遇見這個小男生,走在剛收割完畢的田邊抓蜻蜓。


雖然年紀小,但是抓蜻蜓的手法卻很老練,隨手拿帽子來當儲藏盒,腳步踏得很穩。


收割後的田野,線條和色彩都很美。



這張照片是從下面的大照片裡頭裁剪出來的,我覺得沒有裁也有優點,所以就一起刊出來了。


寄件者 2008 Hokkaido

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攝影][柏林]玩官兵抓強盜的姐妹。

寄件者 2008 Berlin

這對姐妹在Ka De We百貨旁邊的廣場玩官兵捉強盜,剛好拍到妹妹逃脫的瞬間,可以看到她伸出舌頭的俏皮表情。

兩個人都跑得很快,可以從照片看到飛揚的髮絲。

後面的背景是廣場中央的水池,不少小孩在玩水,池子邊也有蠻多人坐著納涼。

這兩個女生還有兩個姐妹,四姐妹的其他照片,請參見我寫在無名的這篇2008柏林行(IV):KaDeWe旁廣場的四姐妹

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雜談]蘇花高的包裝與真實。[攝影][台北]如夢幻泡影。

寄件者 2008 Taipei

泡泡很美麗,可惜不持久。


這張照片是在台北植物園拍的,小朋友用了一種特製的泡泡槍、也許還用了特別的肥皂水,吹出來的泡泡特別大特別多,在陽光閃耀下非常漂亮。

我會覺得也許肥皂水的成分也不太自然,是因為這些泡泡雖然終究也是破了,但是比起正常我們習慣的泡泡、好像"生命力"要更強一點。


雖然漂亮、畫面也很酷,但是對我來說、看到這麼多的泡泡覺得很不自然,因為若是以我們小時候的那種泡泡圈、就算同時有兩三個人一起拼命吹、無論如何也吹不出這麼多泡泡的。

人工斧鑿的痕跡,太強烈了。


泡泡這種東西看來漂亮,但是畢竟是虛幻的、包裝性的,本身是不能拿來當飯吃的。

所以說,面對各種花花綠綠的商品,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一定要建立起拆掉糖衣仔細考慮的習慣。賣房子的樣品屋會在坪數上灌水、天花板會偷偷加高,號稱天然的果汁會偷偷家人工甘味和色素,就連CF卡都會在讀寫速度上頭製造各種似是而非的數據來刺激買氣。



政策,又何嘗不是一種商品?


劉內閣試圖在文字上頭玩把戲、用蘇花替來取代蘇花高,還口口聲聲說具有高速公路品質、蓋在高速公路預定地上頭的不是高速公路,在我看來,就是一種糖衣和泡泡。

商人越是不想讓我們知道的事情、越是輕描淡寫的事情、就越重要。

光是想到這個計畫要打三個長隧道,就讓我想起雪山隧道的夢靨。在美麗山脈的底下、我們到底還剩下多少個翡翠水庫的地下萬年水脈可以容許我們揮霍?

據說目前的計畫預定工程款是三百億,但是如果這個計畫真的付諸實行,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最後會追加到什麼程度?我個人猜想、以交通部的習慣、另外再堆個三百五百億上去會是輕而易舉的,更不要說整個計畫要多少年才能完成。


開山挖路這種事情是不可逆的,一旦造成生態的破壞、產生的衝擊可以持續幾百年,影響的範圍可以包括整個台灣,這不是考量了花東人一時的交通便利之後就可以不加斟酌的。也正因為長期破壞的潛在危機,所以蘇花高才一直沒有辦法通過環境影響評估。


相對於以用路權以及安全替代方案來掩飾巨大預算以及潛在巨大破壞的劉內閣決策圈,支持環保的朋友比較不會包裝、比較不會在自己的論述上頭灑糖衣。但是大家千萬要記得、等到泡泡破掉、糖衣融解的時候,真正的苦藥如果已經吞下去,就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