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攝影][台灣]臉。[雜論]標籤與印象。

寄件者 Taiwan

第一眼被這個畫面吸引的時候,就覺得右邊的橘色色塊好像有某些意義。看了一會兒以後,發現這形狀有點像是臉,一張側著頭、左邊臉頰對著我們、鼻子朝向左邊的人臉。

有了這個想法以後,越看覺得越像,最後甚至會覺得這像是被斬首以後向上飛的一顆人頭,色塊下方比較稀疏的橘色線條就是飛濺的鮮血。

其實這不是刻意為之的藝術作品,只是一個大油槽的局部。因為油槽的底色偏黑、晚上很暗看不清楚,所以工人漆上橘色的色塊免得大家撞到。

這張照片讓我想起新光三越的吳東興先生在野柳發現女王頭的故事,一旦對一件事物的標籤被大家公認以後,要再找出其他可能的觀點和詮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印象的影響力出現在我們看事物的觀點,也同樣發生在人與人的對待上。




幾天前碰到一位老朋友,言談間問起他們家有點害羞的小男生最近如何。朋友很高興的說,剛讀國一的小男生蠻喜歡自己的學校,而且在學校也變得很外向,和國小的時候判若兩人。

原來這是因為去年他們仔細考慮以後、決定不去學區內過度強調學業表現的明星國中報到、轉讀附近名氣比較沒有那麼響亮的國中;因為在新學校裏沒有過去的小學同學,所以這個男生很輕鬆地卸下了從前在學校裡內向退縮的包袱,重新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大家也都覺得他是一個開朗活潑的人。


我們大家笑著說,這很像是玩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的時候砍掉ID換個角色重練嘛^^

看來他們的路不但選對了,還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收穫。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攝影][台灣]靜、淨。

寄件者 Taiwan

今天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十九週年,謹獻上這張照片紀念。


時機成熟的時候,花朵自然會綻放。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攝影][台北]長腿美女廣告與母女。

寄件者 2008 Taipei

我喜歡拍廣告,尤其是拍廣告和周邊人事物的互動。

那天是個周末下午,在小巨蛋看完樂儀旗邀請賽,坐公車到忠孝敦化站換捷運,就在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口準備過馬路的時候,抬頭望見Miss Sofi的這面廣告牆,就覺得有機會抓到好鏡頭。

過敦化南路的時候遇到紅燈,在安全島上頭等,一邊也觀察著廣告周圍的路人,結果果然拍到這個畫面,一對母女在十字路口等著過馬路。

媽媽看起來若有所思、或者只是等著過馬路有點不耐,女兒左手勾著媽媽、右手拎個紙袋,是台北很常見的母女組合。

模特兒的腿很長,再加上廣告的比例比真人大,看起來就更修長了。原本覺得右邊的電線桿有點礙事,仔細看看倒也覺得不錯。

注意細節的朋友,應該能夠注意到畫面的左下角有一台黃色的紙飛機被夾在廣告的框上,我還蠻喜歡這種能夠順便呈現都市雞毛蒜皮小事的風格。有趣的是,紙飛機的方向和美腿的方向是一致的,不知道那是不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讀到這兒,您還記得這個廣告是什麼牌子的嗎XD



我猜十個男性同胞裡頭有七個半是不記得的^^



不過這個廣告訴求重點是女生,所以男生看到什麼、記得什麼、一點兒也不重要XD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攝影][臺北]可愛雙眼皮女生。[雜論]美麗、流行。

寄件者 2008 Taipei

這張照片是在忠孝東路敦化南路的人行道拍的,這個年輕女孩和她的朋友正在過馬路。

雖然沒有看過正式統計資料,但是雙眼皮在台灣受到女性歡迎的程度似乎要比單眼皮高,到了暑假的時候,總是有不少媽媽帶著女兒去割雙眼皮。

台北因為外省裔的比例偏高,帶著漢族標記的單眼皮的女生也多;上次我們去高雄,放眼望去都是雙眼皮。

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如果以前台灣大多數人都是雙眼皮,那麼大家會覺得雙眼皮比較漂亮嗎?接著的問題是,對於雙眼皮的喜好是最近幾十年由於外省族裔的移民進入而帶動的,還是在二戰之前就已經存在呢?

我自己對單雙眼皮沒有什麼偏好,還是要看和眼形還有五官臉型的整體組合而定。而且漂亮除了容易分析的部份(通常也是容易用手術處理的部份)以外,還有難以言喻的氣質、自信、神采等等條件,甚至有些人要從某些角度或是杵在某種心情下才會美,這就更難說了。

我相信美也有潮流趨勢的,唐朝的美女和明清的美女流行就大不相同,現在看看民國初年的美女像是林徽音或是陸小曼、感覺也蠻不一樣;也不是說不漂亮,只能說是幾十年過去、標準和參照點不同了。

這張照片是用俗稱小小白IS的Canon EF 70-200mm拍的,焦段在最遠的200mm端,ISO640,F/4,快門1/160秒,散景蠻漂亮的。

我發現自己對於淺景深的照片多少有點偏好,這大概多少也有受到流行趨勢的影響吧,至少從Flickr的點擊率來看的確是如此。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雜論]國小減班廢校的危機與重生。[攝影][台灣]紅磚牆與小孩衣。

寄件者 Taiwan

這張照片是在鄉下拍的。

台灣的農村還可以看到蠻多四十年以上的老房子,像這樣紅磚砌起來的一層樓透天厝。

小孩子少了,連晾衣服的時候,小朋友的衣服也是零零落落。


上次回家的時候聽鄰居說,附近好幾個國小這幾年減班減得很凶,雖然學校已經自動把班級人數減少、但是仍然沒有辦法對抗鄉村兒童銳減的大趨勢。更有甚者,連鄉下都吹起越區就讀的風氣,例如我們那兒的國小雖然也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但是由於學生的表現比較傑出,所以每年總是有一些附近其他學區的小朋友跑來,也因此變成鄉裡頭幾個不需要面對減班危機的學校。

這期商業周刊報導了台南縣西港鄉金砂國小在一年之內、爭取了八個轉學生,打出了伍角船板謝麗香老闆的招牌,保住了全校四十人的最低門檻,讓學校倖免於廢校的危機。這讓我想到台北縣市也有好幾個迷你小學努力發展各自的特色,例如就在陽明山竹子湖海芋田邊上的湖田國小,發展各種活動,包括開放給全國小朋友的暑期體驗營,賦予國小新的生命力。

大趨勢雖然難以在短時間內扭轉,但是如果把餅做大、跳出既有的框架,其實還是能夠找到出路。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大一點看,把國小當做一個國家、學生當作是國際貿易的訂單,目前迷你國小面臨的困境和台灣經濟發展因為全球化競爭所造成的嚴峻挑戰是類似的。金砂和湖田這些迷你國小能夠蛻變,我相信台灣的經濟也能夠繼續躍進。